都市更新常年來都是都市發展中的熱門議題,城中城大火燒出全台危險老舊建築問題,也讓該議題受到許多民眾的關注。而與其息息相關的兩項法條《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》(以下簡稱危老條例)、《都市更新條例》(以下簡稱都更條例)對許多民眾來說卻極為複雜,經歷多次修法仍未臻完善。
重建新選擇-《危老重建》
都更與危老條例可溯及至台灣於1998年通過的都更法。當時都更重建的推動速度因基地面積限制、容積獎勵不明確、都審過程冗長,動輒就需十年以上。又因文林苑都市更新爭議,政府不斷修法,除將資訊公開透明,還設置「台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中心」,維護民眾權益、強化政府主導性、提高財稅誘因。
「在台灣只要涉及到這種建物所有權人很多的,他的整合期間一定都是五年八年以上起跳的,他的整合期一定都很長。」
財團法人台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中心資深規劃師 蔡馥羽
台灣歷年危老與都更重建案件數。
製圖/林佑威、資料來源/內政部
受理案件數
台北市
762件
核准案件數
599件
受理案件數
762件
新北市
459件
受理案件數
368件
受理案件數
桃園市
104件
核准案件數
86件
根據前述統計,六都危老案件數就佔全台約87%,一起來猜猜看哪個縣市最多呢?
受理案件數
台中市
461件
核准案件數
318件
受理案件數
178件
核准案件數
台南市
170件
高雄市
136件
受理案件數
核准案件數
110件
「台北市的都市更新是近幾年一項非常重要的重大政策,因為我們有很多的建物基本上它都已經高齡化了。」
台北市議員 戴錫欽
危老重建與都市更新大不同
根據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資料顯示,除了重建案之審查時長差異外,《危老條例》與《都更條例》也有多處大不相同,如同意比例、面積限制、實施期間、行政程序、容積獎勵等。其中,兩者最大的差異就是「實施者」的不同,若產權持有人較少,相對應的流程和興建速度即可較快完成,但在都更重建中因有土地面基限制,產權人數相較之下就會比危老重建多,也造成後續統整及規劃作業也較費時。
在同意比例方面,都更重建僅需所有權人「多數」同意即可執行,危老重建則需所有權人「全數」同意才可執行;而在面積限制中,以台北市為例,都更需大於500平方公尺的基地面基,並提經北市都更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;而危老重建擇無最低基地面積限制;另一方面,都更重建的實施期間並無申請時效,但危老重建則需要在10年以內申請完成。
危老重建的行政程序也較簡單、快速,主要為重建計畫書審,但都更重建則依規定需開至少2次的公聽會或審議會等;容積獎勵也有很大的差異,危老重建僅需申請重建就有基準容積的10%,都更重建則需要通過認定才能夠獲取獎勵,如綠建築標章、智慧建築標章等;另一方面,危老重建的容積上限為基準容積的1.3倍,都更重建則是基準容積的1.5倍。
減免稅賦有哪些?
點我就知道
危老重建
重建期間:地價稅
重建後:兩年地價稅、房屋稅減半(最長10年,共計12年)
資料來源:全國法規資料庫
都市更新方法看這裡
根據財團法人台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中心資料顯示,進行都市更新統整與規劃的「實施者」,可細分為「公辦」、「民辦」與「自辦」。「公辦」都更的實施者為政府機關,開發土地為公有土地居多,如廢棄國小、老舊公園等,重建後大多作為社會住宅使用;而「民辦」都更實施者為建商,並由其進行整體規劃及興建,屆時的興建後若有剩餘的房子就由建商所有。
重建了,
然後呢?
目前危老重建的熱潮持續蔓延,但這波熱潮隨之而的是一系列的問題......
都市更新VS文資保存
代拆的居住正義
重建案衝擊都市景觀
如:竹筍屋、紙片屋
*點選了解更多
都更重建「代拆」,
居住正義的兩難
依據現行都市更新條例規定,都更重建不需100%土地所有權人同意即可遞交申請書,然而若是不同意戶整合結果不順利,導致時程延誤,實施者是可以向縣市政府申請代拆,讓都更重建更為順暢。不過目前全國僅新北市及台北市有發佈代拆辦法的規定,然而此舉也引發外界關注代拆戶的居住正義問題。
過去台北市文林苑都更案爭議,台北市政府依法拆除當時不同意戶王家房子,引發大眾對於居住正義等一連串的社會運動,也導致民眾恐懼、開發商怯步,全台都更也陷入一陣子的停擺。
財團法人台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中心都更規劃師張耕維指出,《都市更新實施者申請代為拆除或遷移土地改良物實施辦法》(以下簡稱「代拆辦法」)的設立就是為了「保障多數人的權益」,加上需要都更的建物,往往都是涉及到危害公共安全,不拆的話除了讓都更程序走得更慢,也會妨礙到民眾的人身安全。以新北市在通過代拆辦法後第一起代拆案例「五股區西雲路海砂屋」為例,在代拆前就曾經發生五樓陽台砸落事件,也讓附近住戶相當憂心。
此外,《都市更新條例》第57條第2項也規定,若出現不同意戶,將會進行實施者與不同意戶兩方多次協調,瞭解不同意及未同意戶的理由想法。
戴錫欽認為代拆所引發的居住正義問題,在於不同意戶會認為影響到自身的權益。他以台北永春都更案為例,當時有店面和機車行不願意參與都更,解決方法就是重新劃定都市更新範圍,將不同意者排除在外。
權利變換
另外一個方法則是透過權利變換方式,若民眾不願意參與,在法律授權以及必要程序在走完情況下,仍會以相對應的權利給予不願意參與都更的民眾,例如未來改建完成而提升市值的房屋價格,經過不只一位的精算師精算,將市值的價格存到民眾指定的帳戶裡面。
台北市議員 戴錫欽
「如果程序都走完了,我也符合都更或危老的門檻,那我流程也都審議完了,基本上公權力適時的介入跟代拆是絕對必要的」。
危老條例的出現,也因爲容積獎勵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,如紙片屋、竹筍屋等奇景,都更條例則處處和文化資產形成了互相扞格的現象,接下來我們繼續踏上重建這條路,了解重建背後的兩難。
重建切切切
開發效益與景觀衝突
根據內政部不動產統計資訊平台資料顯示,全台房屋屋齡30年以上者,截至2021年止, 已經來到400多萬戶,而每年也都持續增加。比起全台其他縣市,台北市老屋比率相對高,因此台北市也是大力推動都市更新的城市之一。
危老條例沒有強制的面積規模限制,小至一戶就能重建,也可能導致都市中出現一棟與周圍景觀較為不符的建物,或是都市更新區域出現不同意戶,導致被劃出都市更新範圍,產生新建物與舊建物的強烈對比。這樣的建物,就成為耳熟能詳的「竹筍屋」、「紙片屋」,進而衝擊都市景觀。
財團法人台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中心資深規劃師 蔡馥羽
「很多案子本來就已經在談都更,
但一直談不起來,所以基地範圍切了再切」。
他以自己手中的案子舉例,有一個本來是150坪兩棟公寓的基地,結果其中有一棟的一戶不同意都更,於是先把那60坪切掉,但重建目的還是以大塊80坪的基地為主去做整合,然而為了加速進度,將80坪的同意戶重建計畫先送出,並且告知60坪的不同意戶即將動工。
財團法人台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中心資深規劃師 蔡馥羽
蔡馥羽坦言台北市先天面積就不大,不像日本東京、美國紐約都會區,因此老屋想要重建只有透過都市更新,到最後能夠做的就是增加以增額容積推動都市再生。
都市更新與文資保存遇兩難
「堆疊容積,讓房子越長越高」成為都市發展下,充分利用空間的一個方式,蔡馥羽認為,台北將有可能慢慢走向先進國家的高容積都市型態,也就是高樓層建築會在都市裡越蓋越多。不過危老建築需要都更,高樓層建物越來越多,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的歷史建物也同樣身在都市中,正面臨歷史景觀衝擊的維護戰。
以台北市信仰中心龍山寺為例,現在有建商就計畫在廟宇後方興建超過30層樓高的建物,附近的居民認為,要在龍山寺這樣的「地標」旁都更的話,難度很高可能也會破壞風水,但也有居民對於重建老舊房屋樂觀其成,期盼帶動商圈發展。
其實早在2013年時當地就已引發爭議,現在從龍山寺正門往後看,就可以發現一棟原先15層高降至現在的12層高的白色建築物矗立於龍山寺後方,也已對龍山寺天際線造成破壞。
在全世界都市更新中,高容積的理念並沒有被各地引用。建築師柯比意依造300萬人口現代都市思想,原本要在巴黎規劃高樓層都市發展,但許多巴黎市民認為,不能改變帶有歷史、藝文感的城市風貌,因此也讓現今巴黎成功融合了歷史建物與現代建築的景色。
劉松達以英國為例,英國是全世界第一個將古蹟保存的概念納入都市計畫的國家,因此在老建築或老房屋重建之時,會將建物立面保留下來,後面則全部打掉再施工。他強調英國在法規限制下發展出特有的產業需求,而台灣從過去日治時期相對嚴謹的都市計畫,再到國民政府時期較亂的城市發展,直到現今慢慢重整起來,或許一般私有住宅很難去要求太多,但政府能夠先從公部門能做到的範圍,包括人行道、路燈等處來想辦法做設計,進而達成共存。
對此台北市議員戴錫欽認為,文資保存與都更有時候就是會站在對立面,而建商也並非違法取得容積,政府沒有理由透過道德勸說或是文資團體施壓,這樣並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核心;劉松達指出,在勢必會破壞歷史建物天際線的狀態下,往往政府仍然會進行都更,原因在於若要全面顧及歷史建物與在地都市發展的結合,去要求建物需要做特別的設計或限制,在公部門、居民、建商、設計師等方面,「整個審查過程就會變得很複雜」,也可能花費過多時間在溝通,進而導致都更時程延宕。
劉松達認為居民和公部門期盼的往往是讓老屋能夠盡快重建,不要處於一個不安全的房屋環境,以現實面來講,相較於建物特別設計達成融合,「並不是都市更新的優先」。
戴錫欽認為「完整配套」是必須的,今天政府若認為像龍山寺這樣有文資保存的重要性,附近不能蓋這麼高,可以鼓勵或允許建商把容積使用在其他有價值的地方,這樣才可能達成共存。
台北市議員 戴錫欽
台北市立大學都會產業經營與行銷學系 劉松達
蔡馥羽站在一般都更民眾立場來看,針對歷史建物周遭限制容積,其實是負面影響的。以他過去的經驗來看,居民通常希望自己的建物越高越好,他們希望「不能長胖也要能夠長高」。
財團法人台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中心資深規劃師 蔡馥羽
不過想要在台北市將房子長得更高,還有一個因素限制著民眾,「每次在討論都更時,住戶就會講到說,等松山機場遷移時,他這裡可以分配的坪數或許就會比較高,有一個期待性在」。
圖片授權/IG_@raychan0814
蔡馥羽坦言,這也是為什麼每次選舉時,松山機場遷移的議題總是這麼有選票,在於目前許多台北市都更建物都受到航高限制,民眾及開發商都期盼建物高度能放寬,經濟效益才能更高。
蔡馥羽認為文資議題就交由主關機關來把關,加上台北市目前都市景觀大多是老舊公寓,過去缺乏良好規劃的狀況下,就導致房屋顯得相當凌亂,未來勢必會往高容積方向施行,若限制高度導致沒有容積獎勵的誘因,讓民眾可以取得的坪數、土地增加,就很難吸引民眾進行都更。
人民的居住權在城市快速的發展下,面臨到房屋重建、拆遷等問題,在這之中如何進行充分的協商,並且將容積獎勵轉移或給予住戶等值的代價等,這也考驗民眾、政府、建商的智慧,讓都市達成永續發展。
重建這條路走到這裡,你有對都更危老更加了解了嗎?我們很希望聽到你對這項議題的看法,快透過下方留言區告訴我們吧!
「最重要的是要怎麼去了解我們整個都市發展背後的背景是什麼?」
台北市立大學都會產業經營與行銷學系 劉松達